【学习笔记】大模型训练:流水线并行

原文链接1

所谓流水线并行,就是由于模型太大,无法将整个模型放置到单张GPU卡中;因此,将模型的不同层放置到不同的计算设备,降低单个计算设备的显存消耗,从而实现超大规模模型训练。

如下图所示,模型共包含四个模型层(如:Transformer层),被切分为三个部分,分别放置到三个不同的计算设备。即第 1 层放置到设备 0,第 2 层和第三 3 层放置到设备 1,第 4 层放置到设备 2。

img

相邻设备间通过通信链路传输数据。具体地讲,前向计算过程中,输入数据首先在设备 0 上通过第 1 层的计算得到中间结果,并将中间结果传输到设备 1,然后在设备 1 上计算得到第 2 层和第 3 层的输出,并将模型第 3 层的输出结果传输到设备 2,在设备 2 上经由最后一层的计算得到前向计算结果。反向传播过程类似。最后,各个设备上的网络层会使用反向传播过程计算得到的梯度更新参数。由于各个设备间传输的仅是相邻设备间的输出张量,而不是梯度信息,因此通信量较小。

朴素流水线并行

img

下面以 4 层顺序模型为例:

output=L4(L3(L2(L1(input))))

我们将计算分配给两个 GPU,如下所示:

  • GPU1 computes: intermediate=L2(L1(input))
  • GPU2 computes: output=L4(L3(intermediate))

为了完成前向传播,我们在 GPU1 上计算中间值并将结果张量传输到 GPU2。 然后, GPU2 计算模型的输出并开始进行反向传播。 对于反向传播,我们从 GPU2 到 GPU1 的中间发送梯度。 然后, GPU1 根据发送的梯度完成反向传播。 这样,流水线并行训练会产生与单节点训练相同的输出和梯度。 朴素流水线并行训练相当于顺序训练,这使得调试变得更加容易。

下面说明了朴素流水线并行执行流程。 GPU1 执行前向传播并缓存激活(红色)。 然后,它使用 MPI 将 L2 的输出发送到 GPU2。 GPU2 完成前向传播,并使用目标值计算损失,完成之后开始反向传播。 一旦 GPU2 完成,梯度的输出被发送到 GPU1,从而完成反向传播。

请注意,这里仅使用了点到点通信(MPI.Send 和 MPI.Recv),并且不需要任何集体通信原语(因此,不需要 MPI.AllReduce)。

img

主要是因为该方案在任意给定时刻,除了一个 GPU 之外的其他所有 GPU 都是空闲的。因此,如果使用 4 个 GPU,则几乎等同于将单个 GPU 的内存量增加四倍,而其他资源 (如计算) 相当于没用上。所以,朴素流水线存在很多的Bubble。朴素流水线的 Bubble 的时间为 $O((k-1)/k)$,当K越大,即GPU的数量越多时,空置的比例接近1,即GPU的资源都被浪费掉了,因此,朴素的流水线并行将会导致GPU使用率过低

另外,还需要加上在设备之间复制数据的通信开销;所以, 4 张使用朴素流水线并行的 6GB 卡将能够容纳 1 张 24GB 卡相同大小的模型,而后者训练得更快;因为,它没有数据传输开销。

还有通信和计算没有交错的问题:当我们通过网络发送中间输出 (FWD) 和梯度 (BWD) 时,没有 GPU 执行任何操作。

除此之外,还存在高内存需求的问题:先执行前向传播的GPU(如:GPU1)将保留整个小批量缓存的所有激活,直到最后。如果批量大小很大,可能会产生内存问题。

微批次流水线执行

img

微批次(MicroBatch)流水线并行与朴素流水线几乎相同,但它通过将传入的小批次(minibatch)分块为微批次(microbatch),并人为创建流水线来解决 GPU 空闲问题,从而允许不同的 GPU 同时参与计算过程,可以显著提升流水线并行设备利用率,减小设备空闲状态的时间。目前业界常见的流水线并行方法 GPipe 和 PipeDream 都采用微批次流水线并行方案。

GPipe

GPipe(Easy Scaling with Micro-Batch Pipeline Parallelism),由谷歌提出的一种流水线并行方案。最早,谷歌在Lingvo框架下开源了GPipe,基于 TensorFlow 库进行实现的。后来,Kakao Brain的工程师用 PyTorch 来实现了 GPipe,并开源出来,也就是 torchgpipe。之后,Facebook的FairScale库将torchgpipe集成到项目中。再后来,Facebook又将FairScale库中关于torchgpipe的部分代码集成到了PyTorch 1.8.0 之后的版本中。torchgpipe 的这部分代码被合并到 torch/distributed/pipeline/sync 目录下。

以下代码是基于PyTorch使用包含两个 FC 层的模型跨 GPU0 和 GPU1 进行流水线并行的示例:

# Need to initialize RPC framework first.
os.environ['MASTER_ADDR'] = 'localhost'
os.environ['MASTER_PORT'] = '29500'
torch.distributed.rpc.init_rpc('worker', rank=0, world_size=1)

# 构建模型
fc1 = nn.Linear(16, 8).cuda(0)
fc2 = nn.Linear(8, 4).cuda(1)
model = nn.Sequential(fc1, fc2)

from torch.distributed.pipeline.sync import Pipe

# chunks表示micro-batches的大小,默认值为1
model = Pipe(model, chunks=8)
input = torch.rand(16, 16).cuda(0)
output_rref = model(input)

Gpipe 流水线并行主要用来解决这两个问题:

第一,提高模型训练的并行度。Gpipe 在朴素流水线并行的基础上,利用数据并行的思想,将 mini-batch 细分为多个更小的 micro-batch,送入GPU进行训练,来提高并行程度。

img

上图即为朴素流水线并行与 GPipe 微批次流水线并行对比,通过 GPipe 可以有效降低流水线并行bubble 空间的比例。其中,F的第一个下标表示 GPU 编号,F的第二个下标表示 micro-batch 编号。假设我们将 mini-batch 划分为 M 个,则 GPipe 流水线并行下, GPipe 流水线 Bubble 时间为: $O((K-1)/(K+M-1))$。其中,K为设备,M为将mini-batch切成多少个micro-batch。当M>>K的时候,这个时间可以忽略不计。

但这样做也有一个坏处,那就是把 batch 拆小了之后,对于那些需要统计量的层(如:Batch Normalization),就会导致计算变得麻烦,需要重新实现。在Gpipe中的方法是,在训练时计算和运用的是micro-batch里的均值和方差,同时持续追踪全部mini-batch的移动平均和方差,以便在测试阶段进行使用。这样 Layer Normalization 则不受影响。

第二,通过重计算(Re-materialization)降低显存消耗。在模型训练过程中的前向传播时,会记录每一个算子的计算结果,用于反向传播时的梯度计算。

img

而 Re-materialization 可以不用保存中间层输出的激活值,在计算梯度的时候会重新计算出来这些激活值从而可以计算梯度。在 GPipe 中,应用了这个技术后,如果一个设备上有多层,那么就可以只保存多层中的最后一层的输出值。这样就降低了每个设备上内存占用峰值,同样的模型尺寸需要的显存就少了。

Re-materialization并非是不需要中间结果,而是有办法在求导过程中实时的计算出之前被舍弃掉的中间结果

简而言之,GPipe 通过纵向对模型进行切分解决了单个设备无法训练大模型的问题;同时,又通过微批量流水线增加了多设备上的并行程度,除此之外,还使用re-materialization降低了单设备上的显存峰值。

上面讲述了 GPipe 流水线并行方案,接下来讲述一下 PipeDream 。讲述 PipeDream之前,我们先来看看流水线并行策略。

流水线并行策略

F-then-B 策略

F-then-B 模式,先进行前向计算,再进行反向计算。

F-then-B 模式由于缓存了多个 micro-batch 的中间变量和梯度,显存的实际利用率并不高。img

1F1B 策略

1F1B(One Forward pass followed by One Backward pass)模式,一种前向计算和反向计算交叉进行的方式。在 1F1B 模式下,前向计算和反向计算交叉进行,可以及时释放不必要的中间变量。

img

1F1B 示例如下图所示,以 stage4 的 F42(stage4 的第 2 个 micro-batch 的前向计算)为例,F42 在计算前,F41 的反向 B41(stage4 的第 1 个 micro-batch 的反向计算)已经计算结束,即可释放 F41 的中间变量,从而 F42 可以复用 F41 中间变量的显存。

研究表明,1F1B 方式相比于 F-then-B 方式,峰值显存可以节省 37.5%,对比朴素流水线并行峰值显存明显下降,设备资源利用率显著提升。

PipeDream(非交错式1F1B)-DeepSpeed

微软 DeepSpeed 提出的 PipeDream ,针对这些问题的改进方法就是 1F1B 策略。这种改进策略可以解决缓存 activation 的份数问题,使得 activation 的缓存数量只跟 stage 数相关,从而进一步节省显存,训练更大的模型。其解决思路就是努力减少每个 activation 的保存时间,即这就需要每个微批次数据尽可能早的完成后向计算,从而让每个 activation 尽可能早释放。

img

to be continue

results matching ""

    No results matching ""